阿房宮名的歷史由來:阿房宮是如何產生的?

本文已影響5.9K人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龍首原西側開始建造的天下朝宮,意在建成後,成爲秦朝的政治中心。建宮的目的和選址的根據,是由秦始皇確定原則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以爲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上林苑中。”可見秦始皇在建立了秦帝國之後,並沒有立即遷移政治中心,依然在全力經營先王的宮殿。“築咸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三輔黃圖》)。但隨時間的推移,首都咸陽人口急劇增加,渭北地區因受兩河(涇水和渭水)的限制有了人滿爲患的感覺,出自建立“帝在之都”的考慮,在九年之後這纔有了重新建設朝宮的舉動。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東巡途中病死,九月葬於驪山。秦始皇去世時,阿房宮尚未修成,工程被迫停了下來,秦二世胡亥將所有刑徒都調往驪山陵填土。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四月,秦始皇陵主體工程基本完工,而此時的阿房宮工程已停工了7個月。爲實現先帝的意願,秦二世從陵墓工程中調出部分人力繼續修築阿房宮。

阿房宮名的歷史由來:阿房宮是如何產生的?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秦帝國危在旦夕時。在當時天下賦稅繁重、民不聊生和戰事危急的狀態下,阿房宮工程即使不停工,也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施工下去了。於是,秦朝統治集團內部在阿房宮是否繼續修建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勸阻秦二世停止修建阿房宮,觸怒二世,三人被送交司法官署問罪處死。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趙高作亂,將二世劫持在望夷宮,逼迫二世自殺。二世既死,阿房宮最終完全停工,直到秦帝國滅亡。

阿房宮雖然沒有完全建成,但其部分附屬建築“阿城”等仍然存留了很長時間。

《漢書·東方朔傳》載: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舉籍阿城以南,周至以東,宜春以西……,以爲上林苑,屬之南山。”可見“阿城”在西漢中期還依然完整。

阿城因地近長安就往往成爲屯兵的地方。“苻堅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慕容衝據阿城。初,民謠曰:‘鳳凰、鳳凰,上阿房’。堅以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乃植梧桐數千株於阿城,以待鳳凰之至”( 《十六國春秋》)。

隋末,唐太宗李世民入關,自涇陽趨司竹,也曾經屯兵阿城 。顏師古說:“以其牆壁崇厚,故俗爲阿城”。大約到了宋代,阿城被夷毀。宋敏求在《長安志》一書中載:“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長安縣西二十里。西、北、(東)三面有牆,南面無牆,週五裏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闊四尺五寸,下闊一丈五尺,今悉爲民田”。宋敏求根據實際踏查,最早揭示出阿城“三面有牆,南面無牆”,已得到了今日考古的驗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