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東林黨爲何會存在於明朝?有何影響

本文已影響7.36K人 

明朝(,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各位讀者就和本站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東林黨是明末以江南士大夫爲代表的官僚集團,從萬曆時期到崇禎以及南明時期,東林黨在明朝末年的舞臺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一:東林黨形成的時代背景

歷史上東林黨爲何會存在於明朝?有何影響

晚明東林黨的形成具有時代背景,一方面是明朝中後期社會危機的產生,導致了一系列的階級矛盾。

另一方面東林黨產生於江南地區,這一地帶在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十分發達,於是當今學界幾乎形成了一種共識,就是那時候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東林黨早期的人員都集中在今江蘇省無錫的太湖北岸,時人稱之爲“吳中”地區。

這一帶是典型的江南地帶,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經濟越來越發達,特別是唐宋以來,幾乎成爲了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帶。

到了明朝初年,江南一帶的田賦產量就佔據了全國總量一半,當時東林黨的代表人物顧憲成說道:“此地(指江南一帶)財賦當天下大半,干係甚大。”

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江南一帶城市的手工業開始加快發展,民間商業十分繁榮。

正所謂“金陵街道,原甚寬廣,雖九軌可容,進來省吃簡繁,居民日密,稍微侵入官道以爲店肆。”

江南佔據着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當時雖然北京、福建、廣東、湖廣、山西等地也不斷開發發展,但是遠遠不及江南一帶,形成了全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經濟的發達具有強大的社會效用,特別是對朝政與文化的影響。

經濟的發達會帶動思想文化的興起,經濟的發達也會提高該地區在全國範疇的地位。

東林黨正是產生於這樣的時代大環境中。

二:東林黨形成的動因

東林黨並不是江南一帶獨一無二的文人團體,只是由於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後來的歷史影響,讓人們誤以爲江南一帶好像就一個東林黨。

其實在東林黨之前與同時還有同善會、三元會等社團組織,後來東林黨的主要人物高攀龍、葉茂才、劉元珍等都參與其中。

可以說東林黨的產生只是江南一帶衆多社團組織當中的一個。

在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顧憲成被罷免官職,他回到故鄉無錫獲得了當地政府官員的贊助,修建了著名的東林學院。

東林學院集中了當時的一批知識分子,比如高攀龍、錢一本等在此學院講學佈道。

歷史上東林黨爲何會存在於明朝?有何影響 第2張

古代的知識分子往往兼具議政功能,所謂“士大夫”就是“士”與“大夫”結合起來,文人身份與官僚身份是一體的。

文人往往十分熱衷於議論朝政,於是有“講學之餘,往往諷意朝政,裁量人物,朝士募其風,多遙相應和,由是東林名大著而記者亦多”的現象。

東林黨也由此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從江南一帶擴展到全國主要地區。

三:東林黨的組成

東林黨的成員,不可以《東林點將錄》等爲定論,因爲那具有極強的朝政鬥爭意味,不是學術研究意義上的東林黨的組成。

當時有“東林八君子”的說法,包括顧憲成、高攀龍、顧允成、 劉元珍、錢一本、葉茂才、薛敷教、安希範等。

他們大部分都是明朝的官僚,而且都是通過科舉考試獲得進士出身。

這一批人有着十分相似的官場經歷,在中進士之後,在朝廷或者地方爲官,但是由於與地主階級鬥爭而被貶謫或者直接罷免官職。

這一批人早期聚集在江南一帶,以東林學院爲據點,進行講學。

講學聚會一般是每年一次大會,每月一次小會,史料記載“每月集中吳月人士會講三日,遠近來赴會者有數百人”。

後來隨着人數的增多與勢力的變大,形成了強大的階級力量,開始在晚明的各種活動當中發揮出團體的作用。

“東林”這個稱謂具有一定的複雜性,並且隨着時間的變化,其內涵是有所不同的。

現代學者紛紛對“東林”進行考論,有的認爲“東林”不可稱爲黨,有的認爲“東林”需區分東林黨與東林學派。

也可以這麼說,“東林”這個稱謂包含着一個團體人員的整體一致的爲學思想、朝政主張等豐富內涵。

但是如果我們從東林黨的朝政主張這一角度去看,“東林”作爲一個朝政團體應該就沒有較大的問題。

四:東林黨參與朝政活動的脈絡

東林黨的早期朝政活動可以追溯到李三才反對張居正奪情一舉,而東林黨前後的主要朝政活動大致可分爲三個階段。

首先是東林學院修建之前,顧憲成等一批知識分子在朝爲官,對朝政等多方面提出了論證,

顧憲成等在朝政活動當中嶄露頭角,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朝政影響力,這可以說是第一階段。

而第二階段則是從顧憲成被罷免官職之後,回鄉修建起東林學院開始算起,這一階段東林黨聚衆講學,評議朝政。

並且期間發生了一件意義重大的事件,就是東林黨推舉其代表人物李三才入閣,也以此讓東林黨的名聲廣佈天下,具有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

第三階段是東林一派的後期,主要由高攀龍等人接棒,繼續主持着東林的講學。

這一時期的東林已經處於時代輿論的浪尖。

儘管高攀龍等人對評議朝政十分謹慎,但是此前東林學風與思想已經影響了士人,深入人心,於是在朝廷當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東林這一黨派。

第三階段一直到東林人士慘遭失敗而結束。

歷史上東林黨爲何會存在於明朝?有何影響 第3張

也正是在東林朝政活動的後期,即第三階段,東林人員的學術活動與朝政活動逐漸分立,黨政的色彩變得十分濃重。

此時,東林黨也不再是純粹的學術性黨派,而是參入了朝政鬥爭較強的複雜性。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東林黨的成員大部分遭受殺害,但是東林精神卻不曾消失,在士人當中已相當流行。

在東林黨的朝政活動的第三階段,在朝政方面是東林黨黨派鬥爭的一面,但仍然有一部分東林黨人或者非東林黨人,秉持着東林精神在晚明朝政上一方面有意避免黨派鬥爭。

他們一方面則發揮着巨大的朝政影響力,同時對當時的士人學風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主要有劉宗周與黃道周二人。

二人在明末的學術領域當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老師輩。

他們二人可以說是繼承了東林精神,又避免了朝政黨派鬥爭,能夠批評時政,剛毅不阿。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